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
近日,复旦大学河北招生组结合衡水中学举办的“大学节”活动,策划组织了“博学堂讲座河北行”系列活动。10月12日,作为该系列活动的首场讲座,学校微电子学院蒋玉龙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芯’创未来——IC的前世、今生与未来”的科普报告。
教务处
系列游学课程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织。通过专题讲授、田野考察、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解和对话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务处
课程思政是“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的有益探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在价值导向、目标协同、动力支持等方面多维并进。在价值导向上,要着重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的价值引领性,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内在契合;在目标协同上,要正确处理价值教育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学科课程的特殊性与价值教育的一般性、课程思政改革与其他教学方式协同育人等主要关系;在动力支持上,要着重发挥学校和师生的自觉动力,实现系统教育力与个体教育力的互动融通。
思想理论教育
学校坚持党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学校党委“中心线”—分党委“中场线”—党支部“生命线”“三线联动”工作机制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落实“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的要求,在各门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三全育人”格局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
教务处
“课程思政”是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本文通过设计若干个医学遗传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探索性和实验实践性“案例”,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人卫慕课平台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医学遗传学”和复旦大学校园内网的“医学遗传学课程虚拟教室”,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医学遗传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达到了一定效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完善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体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
1...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