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是借用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的一个形象的对应说法,是指所有的课程都应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全课程育人,因而其涵义应当从发挥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来理解。这一术语的出现,表明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课程教学,应当从显性的“思政课程”拓展到“课程思政”。这就需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意识到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用价值之“道”,点亮知识之“学”、能力之“术”,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课程、教学、课堂都只是载体和过程,目的是指向育人;明确教师要提升实践课程思政的能力,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教育研究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权责对分的理念和独特的流程设计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核心素养有非常好的实效。从课程思政的要求出发,分析对分课堂促进课程思政实现的要素,提出对分课堂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最佳教学模式。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会后,复旦大学立即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程,目前已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目前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近期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平台陆续推出“课程思政”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在“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综合呈现复旦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探索与成果。
教务处
“生态兴则文明兴。”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深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为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明了方向。2017年,复旦大学开始系统建设课程思政体系之初,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即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刻认识,成为助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值此今年“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环境系整理汇编一批课程育人优秀案例,与校内外师生共享交流。
教务处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迫在眉睫的实践需求,但目前许多高校仍存在着思政课程缺乏特色和专业载体、专业课程等育人功能重视不足或发掘不够等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是高校思政育人最优化的必要选择和实现路径。
教育教学论坛
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运动形式和文化底蕴,是珍贵的德育资源。因此,尝试将《段位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共进,希望以武德武礼为切入点,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探讨武德武礼教育对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助力。主要分为思想概念解读、武德武礼与课程思政建设、具体途径与效果分析三个部分。分别从概念、实践和分析三个层面剖析武德武礼助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可行性与不足。最终认为武德武礼作为“课程思政”的新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更能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共进,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立德树人”任务背景下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期望通过论述对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武术研究
1...678910...12